深入推进“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 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
赤坎华侨古镇开门迎客、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全新升级改造、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揭牌、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投入运营……江门深入推进“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取得累累硕果。在今年江门两会期间,如何优化提升“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继续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积极主动拥抱大湾区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推动“港澳融合”工程,深入推进“湾区通”,加快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姿态拥抱大湾区。江门与香港澳门历史渊源深厚,随着黄茅海跨海通道、深中通道、深江铁路项目快速推进,三地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建议打造和建设港澳融合发展示范区。这既是深化和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需要,也能推进我市招商引资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港澳融合发展。”就如何推进“港澳融合”工程,市政协委员、江门市华腾企业管理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林蓬青提出,加快建设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广海湾产业区、银湖湾滨海新区,争取纳入国家战略建设重要工作部署,打造成为港澳融合发展示范区。
“我们要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制定港澳融合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政策,给予示范区在管理体制机制、开发建设模式、投融资等方面先行先试政策支持,争取国家和省的改革试点政策,建设好跨境法律服务平台,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方面培育新优势。”林蓬青说。
市人大代表,江门市广海湾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梅立全建议,邀请深圳智库协作编制《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南组团战略性发展规划》,争取6月底前完成规划编制工作,明晰主导产业及细分领域,促进广海湾和银湖湾产业协同、布局衔接。
“大广海湾经济区产业承载空间大,运作成本相对廉价,与香港澳门有地理位置相近、商业及文化往来密切、语言相通等优势,是承接港澳产业溢出、转移的理想之地。”市政协常委、珠西创谷(江门)科技园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马振富希望江门进一步增强城市吸引力,争取更多政策及扶持支持港澳研发成果和科技企业在江门落地,引导孵化项目落地,共同培养高端创新型人才,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为江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应有贡献。
让广大侨胞找得到根脉、记得住乡愁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开展“侨都赋能”工程,加快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重要平台。如何充分发挥中国侨都独特优势,凝聚侨心侨力侨智,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智。
“江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保障归国侨胞子女正常接受中文教育,为华侨华人新生代归国寻根、回国上学等提供更加便捷的基础服务。”海外华侨华人列席代表、秘鲁中华通惠总局主席梁顺关注海外新生代对自身的归属性以及家国情怀等存在着文化断层问题。他认为要加强建立与华侨华人新生代互联互通机制,通过侨联等部门与华侨华人新生代互动沟通,加深华侨华人新生代对父辈在异国他乡艰苦奋斗历程的认识,向他们加大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力度,加深他们对祖国、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市人大代表、新会区景堂图书馆馆长谭红霞同样着眼于让广大侨胞找得到根脉、记得住乡愁。她认为江门除了发挥侨批、侨刊乡讯的作用外,也可以通过建立族谱数据库,进一步凝聚侨心。“很多海外侨胞回江门寻根过程中,族谱为他们提供了很重要的文献参考,这是一个提升五邑籍侨胞对江门归属感、认同感的重要方式。”谭红霞说。
市政协委员、江门市方程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甘荣娇关注归侨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她认为归侨文化作为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门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不可缺少的篇章。“现有老归侨中大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年事已高,人数逐年减少。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一样,都是我们联系世界的重要纽带。开展抢救归侨历史‘活资料’工作,对于发掘侨史、展示归侨风采、发扬老归侨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激发侨界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甘荣娇说。
市人大代表、广东百格律师事务所律师钟淑华近年来一直为侨胞提供法律服务及咨询工作。她表示,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优化,华侨华人回国率不断升高,要支持和鼓励涉侨企业回国发展,开设绿色通道,提供法律顾问进行零距离、全气候服务。
“法律宣传主要是人与人沟通的问题,需要走到群众当中,密切联系群众,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来宣传法律。同时,可以发挥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作用,推进涉侨企业立法工作,保障他们的权益。”钟淑华说。
(江门日报记者/林立竣 凌雪敏 陈婵 赵可义 张茂盛 皇智尧)